目前,乌克兰的防空压力很大,据《金融时报》报道,在特朗普与克里姆林宫的关系破裂后,俄军对乌克兰的空袭力度大幅增强,官方数据显示俄罗斯自杀式无人机的突防率提高了3倍,超过了15%,接近800架,相比之下,去年中期到今年年初,俄军自杀式无人机的突防率仅为5%左右。
面对这些成本偏低的自杀式无人机,不要说“爱国者”,即便是较便宜的中短程防空导弹也不具备性价比,乌克兰现在致力于用更便宜的专用拦截无人机来对抗俄军自杀式无人机。
泽连斯基刚刚在视察一家拦截无人机生产工厂时,要求将产能提高到每天1000架,并请求合作伙伴紧急向乌克兰提供60亿美元来提高达成这一目标:乌克兰另外还需要每年250亿美元的援助来维持各类导弹、多型号无人机和电子战系统的生产,整个军工生产的资金缺口则高达650亿美元。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乌克兰军队使用的拦截无人机大部分由前谷歌CEO埃里克·施密特投资生产,击落俄军自杀式无人机的乌克兰拦截无人机中,每10架中就有9架是埃里克·施密特投资生产的,埃里克·施密特投资生产的拦截无人机配备了专门的通讯控制系统,不受俄军电子战干扰。
德国提供的“猎豹”自行高炮在拦截俄罗斯自杀式无人机时也具备明显成本优势,乌克兰目前拥有大约80辆“猎豹”,这种上世纪70年代研发的野战自行高炮几乎从投入乌克兰战场第一时间起就获得了广泛好评,只需要几发炮弹就能击落1架俄罗斯自杀式无人机,在对付成群的俄罗斯自杀式无人机时效果更好,呼号“炼金术士”的乌军士兵告诉记者,1辆“猎豹”曾在一次开火时同时击落了多架俄罗斯自杀式无人机。
乌克兰的“猎豹”中有些来源于约旦等中东国家,而最新消息显示,德国等国很可能还会再向乌克兰提供60辆“猎豹”;至于类似的“天鹰”防空炮,虽然更加现代化,但数量偏少,而且是固定部署,机动性不佳。
乌克兰“猎豹”在2023年遇到了弹药吃紧的问题,在瑞士严守中立拒绝向乌克兰提供35毫米口径炮弹后,德国政府投资1.8亿美元重启了自己的35毫米口径炮弹生产线,鉴于“猎豹”射击时的高精度,使得防空作战时的弹药消耗量偏低,乌克兰“猎豹”的弹药问题已经基本被解决。